Wednesday, January 7, 2015

Budget Reference

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 - 設備費用

項目詳情數量總額 (HK$)
種植工具7層鋁架連種植器皿12套
2,650,000
光源(種植用)5000K T8光管 (32W)連反射罩及安裝架1,356套
種植循環系統時間控制器 (24小時)24套
水循環泵, 240L/min (揚程: 10m)4套
水處理系統液肥電泵, 15W/套8套
液肥控制器, 25W/套4套
10L液肥桶; 20L液肥混合桶8套
200L 循環缸4套
UV滅菌及活性炭處理1套
CO2釋放系統CO2紅外線感應器, 2道同步輸出, 3W1套
包裝器材 1套
冷氣機 7套


備註:
1. 上述設備的設置是以水耕研發中心的面積(約250m2)計算,僅供參考。
2. 價錢以2011年的購買價為基礎。


回頁頂

水耕研發中心 – 每天營運費用

項目詳情每天支出 (HK$)
海綿120塊/天2,100
肥料日本進口600
種子日本進口170
二氧化碳氣體本地氣體公司提供260
包裝杯100%生物可分解材料製造(1300杯/天)1,690
水費約3立方米15
電費1000千瓦時/天1000
維修保養每月檢查及報告,24小時緊急維修保證530
僱員工資五名工人(輪更制﹔每天四人,8小時工作)1,500
品質檢定食品微生物含量檢測900
物業支出*租金、管理費及稅金950
總額 (HK$)  
9,715


備註﹕
1. 上述營運費用是以水耕研發中心的面積(約250m2)計算,僅供參考。
2. 物業支出以2011年租值作參考。 

Tuesday, January 6, 2015

cuttings

現代農夫嘆辛酸 租約短恐血本無歸

 
12年前,袁連昌毅然辭掉工作,到元朗錦田大江埔設立康苗農場。農地佔地近10萬平方呎,種植時令蔬菜,現在冬天就有西蘭花、白菜、菜心等,連他在內共有3 個農夫,另兩人為輸入外勞。但他不諱言,在香港從事農耕成本極高,又要面對租地的困難,根本不能發展成為本地主要產業之一。
「我租的是太公地,共14斗地,由4名司理管理和收租,最近其中4斗地的司理話要加租,原本每年租金是7000元,但現在要加到每呎1元,即年租要3萬元;佢仲話,要建一條路入村,分分鐘要收回我部分農地。」他說,最初租農地是3年租約,但現時就要每年續租,「做農場要投資好多配套,如避雨棚、網屋、灌溉設施等,多年來已投資60 萬元,如租約年期太短,會血本無歸。」他坦言,在香港從事耕作不易,「人工是內地的5倍、土地成本是內地的10倍,一年最少有兩個月因雨量、打風等而不能耕作。」
他認為,政府設立農業園讓農戶有5 年租約的農地,並以科技增加產量都是好事,但長遠而言,農業始終難以發展,「農業園養到幾多農戶?又幫補到幾多農產量?我相信有關建議,連立法會都未必能通過。」
回流移民投資水耕菜
2012 年中,放棄千萬年薪轉投水耕的回流移民邱志雄,今天在錦田和粉嶺設有兩個水耕農場,又在港鐵沿線自設十多間Farm Direct,直銷水耕菜。他說,已投資8 位數字,現開始有錢賺。他直言,政府扶助農業是好事,但要把農業企業化經營,投放的資源不少,「除非農業園像科學園扶助中小企般,從研發、生產、管理、到市場推廣都提供協助,才能令農戶持續發展。」他說,現時農場每日出產500 公斤水耕菜,因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不受市場價格影響,才能生存。
「香港現在是發展Hobby Farming(悠閒農耕),好多農場要做埋生態旅遊、教育等,不能靠單純種菜,且租地亦不便宜,每呎要0.3至0.7元;加上氣候又濕又熱,農業好難做。」他說,外國政府扶助農業會用免稅等政策。
文章編號: 201412305305685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以上內容、商標和標記屬慧科、相關機構或版權擁有人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使用者提供的任何內容由使用者自行負責,慧科不會對該等內容、版權許可或由此引起的任何損害 / 損失承擔責任。

生活達人
S01
7 .   明報 
陳嘉文
2014-02-23
農夫智慧商人頭腦

務農有得賺

 
我覺得,踏入馬年,香港農民的運氣好像不大好。
還未過年,禽流感殺到,雞農手停口停二十一天;上星期,又突然天寒地凍雨紛紛,輪到菜農叫苦連天,也沒有人統計過這幾天有多少本地菜活活凍死。
聽天由命,自古以來就是農夫的宿命。
殺蟲藥、基因改造,這個年代,對付得了個天,還得面對一籃子問題:安全食品、農地、政策、地產商……早兩天新界東北用地諮詢剛完結,很多人憂慮農地面積將因新發展規劃而大幅萎縮,一去不返。
苟延殘喘多時的香港農業,真的沒救了?創辦全港產量最多水耕農場的邱志雄(James),從前是個時薪萬元的企業管理顧問,最擅長在一盤生意中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一潭死水、千瘡百孔,他卻往往危中見機。幾年前,他投資過千萬,在新界做水耕,每天出菜數千棵,賣點是安全健康,棵棵靚仔好味,認為農業是一盤有得做的生意。
他看着剛開始種菜的溫棚說,預計回本期是兩年,「Agriculture is a dying industry? I don't think so.」文陳嘉文圖胡景禧
不入農場焉得秘訣?
一整個星期,冷雨紛紛,好不容易天色明朗一點,James 說帶我看他的菜田。可是見面當天,我第一眼看見他,還以為認錯了人。他穿著綠色迷彩褲,架起Ray-Ban 墨鏡,頭上頂着冷帽,雖然皮膚也黝黑,但這個口中滿是半鹹淡廣東話的竹升仔,怎看也不像個農夫。
「你可以說我是個農夫,但我也是個生意人。」父母是香港人,早年移民,James 在加拿大土生土長,二○○七年才回來香港定居。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資優生,求學時期不斷跳班,十九歲就拿了碩士學位。畢業後,他一直從事企業管理顧問,專門替不同企業分析風險、如何在業界中生存。
找他諮詢的,大多都是國際大企業,客戶遍佈全球,James 的收費是每小時六千至八千元。來港前幾年,居無定所,不停在不同城巿穿梭往來,沒有家,只住酒店。直至有一年,有個客戶想投資農業,他聘用James,要他在一年時間裏研究農業究竟如何運作,上至農業公司如何賺錢,下至農夫如何種田。
「我跟他說這不大可行,怎會有公司把商業秘密告訴陌生人?他的回覆是,給我一年時間,還有﹃幾乎沒上限的budget﹄。」最後,他用了兩年時間,入股世界各地與農業有關的企業,「菜田、魚場、蝦場、雞場、番茄公司、粟米公司、種子、肥料, 總之關事的都不放過」。成為有影響力的股東,他不但看到運作模式、收支帳目,也明正言順地落田觀摩、與專家鑽研耕種方法。「無上限budget 研究」對於年薪只及他幾個巴仙的我來說,這個近乎瘋狂的研究方法,是無法想像的超現實。他這天重提的時候,也依然覺得匪夷所思,但這單生意卻無意中啟發他事業上的轉捩點。James 這兩年見識到農業的整體,從大架構到細節,然後看到當中存在的問題、農民面對的困境。
「我去了過百個農場。事實上,農夫大多只能維持生計,而無法賺錢。賺錢的是農業公司、貿易公司、運輸公司、認證公司。可是農夫才是最辛苦的,負債是他們,承受風險的都是他們。」他說,十個農民,六個要借錢,「假設種菜要四十五天,送到超巿賣,超巿六十天後才找數,若你天天有菜出,預鬆一點,你的荷包至少要夠捱一百二十天。而若突然打風落雨、農田有工傷、地主加租,或者超巿不準時付錢,那麼你就瀕臨破產了,只有去借錢。而即使超巿的錢收回了,那也只夠用來冚數」。
原來誤會了農夫!
未專注研究農業以前,James 對農夫的看法, 與一般普通人無異,「就是種嘢畀我哋食嘅人, 低技術、低學歷,僅此而已」。現在回看,那完全是一個誤解,「他們是我見過最辛勤的人!」在牛奶公司,奶農半夜三時就起牀工作;在蝦場, 才知道原來養蝦讓人很厭惡,「由一條蝦毛,養成我們吃的那種體積,你無法想像,池底有幾多脫出來的蝦殼和蝦糞,牠們吃的飼料, 九成要變成排泄物」。而且, 農夫擁有的知識原來不可輕視,「我們還在說要拿樣本去測試泥土酸鹼度、肥料是否均衡,他們卻一眼就望得出」。世界上成功又人道的農業例子沒多少,是因為這是一門廣而深的學問,「你要懂得生物學、化學、物理、工程、金融……它不是一門學科,根本是一整個大學」。他好想幫農民,為農業出一分力,「我不這樣認為。香港的本地農產品,只夠應付兩巴仙需求,這是很危險的。萬一香港停電七日,進口會全面停滯,真的食都無得食」。
農業是「一整個大學」在香港搞農業,要做到不止養活農夫,還能夠賺錢,他覺得是有方法的。他把種菜看成一盤生意,把存在的風險分析拆解,對症下藥。
「為什麼農業公司常有藉口說業績不好? 因為他們實際上要同個天鬥。」所謂的天, 究竟是什麼?水、泥土,對植物為何重要?James的水耕師父,是澳洲第三代農民,讀過大學,研究耕作用的水。他從植物究竟需要什麼開始啟發James,「種菜,要泥土、雨水、太陽。為什麼需要泥土?因為泥土有礦物質,下雨的時候,水落到泥土,把礦物質溶解,植物的根部,吸水時就把礦物質一併吸收。所以重要的是水和礦物質,而不是泥土和雨。而太陽呢?因為有陽光,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製造生長所需要的養分。」那麼,肥料呢?「很久以前,人類耕作時,泥土沒有污染,又有豐富礦物質,水質也好,根本不用肥料來種植。後來要肥料,是因為整個生態改變了,要補足土壤的礦物質。」
一個格子種一棵菜
理解農作物如何生長,他就逐一把問題拆解。香港的土壤不好,「翻起香港的泥土,已好久沒見過有蚯蚓了。土地不是無得救,但要花很多錢和時間,消毒、調整酸鹼,還有好多」。
James在農地上,搭建一個個面積有兩畝大的溫棚,裏面的菜,不在地上種,而在桌上,「把種植離開土地」。而雨水,太多會水浸,太少變旱災,而且也有酸雨,「我們無法控制雨,但可以控制水」。James 溫棚裏的所謂桌,其實是一列一列長長的水槽,槽上的架,鑽有一個個空格,一個空格放一棵菜。槽的一端有水箱,大約每兩小時開水掣一次,「我們做的是,把水質重新調控」。針對不同菜種需要的礦物質,把水箱中的水加入或減少礦物質的比例。他說,這種耕種方法很環保,「水槽中的水是循環的;溫棚的物料,透光也透風,沒用到太多電。唯一是水揼,所以水槽是微微傾斜的,只需要把水揼到高的一端,水自然在水槽中向低的另一端流」。毋須農藥,因為處於溫棚中、離開了泥土,沒有鳥害與蟲害,菜可以即摘即吃——James沒說錯,菜味濃,還很甜美。放眼望去,每棵菜都是同一種綠、同一體積,茁壯成長。
離地種植礦物水灌溉除了控制品質,James也盡用土地空間,把產量提到最高。他說,菜苗與成形的菜用不同的槽,菜苗需要的空間小,空格密集一點。待菜苗稍為長高,把健康的搬到大槽,不健康的就丟掉。不諳做生意的我,對於眼前排列整齊的羅馬生菜和乾淨潔白的溫棚,實在看得有點目瞪口呆。
「這樣子有數得計,一粒種子,一個空格;一張桌,過千棵菜。」但為什麼要把苗搬來搬去、多一重工序?
「在地上種菜的話,假設收成期是四十五天,農夫一播種,每粒種子,不論健康與否,它佔的地方,一佔就佔足四十五天,一年最多有八至九次收成。我這裏的幼芽桌可以放得很密集,是一般桌的六倍。到有菜苗才搬,在大桌只要再放三十天就能收成,一年可以收割十二次。」他即場示範在他的菜場裏,什麼叫收割——拿起一棵標準的生菜,不用刀,不用摘,沒混有泥土的雪白的根部還在滴水,他把菜連根放進透明膠袋,「有根有水,放在雪櫃五天七天不是問題,因為它還未死」。
種什麼吃什麼
二○○九年,James 開始租下第一塊農地,現在共有三塊,分別種植西式的沙律菜、中式的白菜菜心, 和番茄青椒。
「我們生產量很高,每天有幾千棵菜推出巿場,送到地舖、餐廳、有機店。」他站在剛開發的西式沙律菜場前說,最重要是回本期不長,「我的預算是兩年」。
大量生產、有價有巿不再是問題,然而這不代表障礙已經掃清、前景一片光明。在香港,還有被投機者囤積隨時賣走的土地,還有巿民其實搞不清的食物安全認證系統,還有不怎麼鼓勵發展的農業政策。
「若政府真是支援的話,沒道理要農業交稅, 外國不是這樣,連大陸也不是。農地也不應該要我們自己找。」種田日曬雨淋,利潤少,農民不被尊重,這個年代已好少人想投身農業。即使有人想,最普遍遇到的問題是租不到農田,租到的,又怕才開始播種,地主就收地起樓。James 是穩當的生意人,在香港租來三塊地,簽約前早查清楚地主的資料,「當然不可以單信地契上的名字,那些可以是影子」。而他也不是未試過遇上問題,「原來農地也要收陀地」。他入鄉隨俗,不過不是照例付錢,而是走了一趟,拜訪村長,「我跟他說,村長,你看我,竹升仔一個,來這裏諗住耕吓田、種吓菜㗎咋」。結果,James 宴請村長吃了一頓盆菜, 言談甚歡,就這樣解決了。
James 說,他最希望解決的問題, 和實際上眼前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食物的安全問題。
「我好想我們吃進肚的,都是安全健康的。我去過太多農場, 知道外面的食物有幾污染。一定要改變。」所以潮流興有機,但有機認證是什麼?
「很多人搞不清,究竟是有機種植, 抑或是講究用有機種子、有機肥料?」而James 認為,即使獲得認證,也未必就說明那些農作物安全。他試過去一個在內地的菜田,「沒用農藥,菜看上去好靚,但驗出來有重金屬。是泥土有污染」。香港本地農產品,只佔巿場兩巴仙,其餘全靠進口,當中絕大部分來自內地。他認為,要算得上安全,首先要有透明度,「巿場上的農作物,即使有標籤寫明來自昆明、佛光、上海,但你知不知道上海有多大?要搵那個農場,搵都有排搵,根本無法追蹤」。
「請你來農場找我」說到底,消費者要有種尋根究柢的意識,「你要自己親身看。你上次去農場,是什麼時候?在農場直接買菜呢?試過未?你平日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James 想做到的是,帶消費者接觸農夫,「我想給你地址來我的農場。周末有時間的話,請直接來揀菜;沒時間的話,到我的地舖,或者稍後再開發網上直銷,讓消費者起碼知道, 菜是在這裏種,我們有驗證,驗的範疇,比『有機』的要求還要多」。
文章編號: 201402230040198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以上內容、商標和標記屬慧科、相關機構或版權擁有人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使用者提供的任何內容由使用者自行負責,慧科不會對該等內容、版權許可或由此引起的任何損害 / 損失承擔責任。



港聞
V20,V21
11 .   爽報 - since 20110919 

2012-11-13
爽人物

棄年入千萬務農 一寸水耕一寸心

 
一棵靚菜,令香港移民邱志雄(James)意亂情迷。年收入千萬元可以不要,身處加拿大也得回流,邱志雄全情投入,走到新界元朗開設農場種菜,以水耕方式種植無菌、有機的水耕菜。食菜有菜味,可以即摘即食;味道清甜的靚菜,是他幾經研究才種植出來的。
今年5月,邱志雄與拍檔投資880萬元,在元朗開設水耕農場,佔地5,300平方米。該水耕農場設置了溫棚,周邊圍了防蟲網。莫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農場,每天就有350公斤標榜無農藥、無化肥及無重金屬的有機水耕菜應市;不少五星級酒店及部份超市都向他買貨。
35歲的邱志雄之所以當起現代農夫,契機是由一塊「爛地」開始。邱志雄的父母是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他在加拿大出生、長大,19歲已經大學畢業,後來自己成立商業顧問公司,成為「公司醫生」,專治大企業生意上的「奇難雜症」,年賺近千萬元。
無毒無病菌
六年前,一些日韓地產商收購了農地,找來邱志雄「醫好塊爛地」,以防萬一政府不批准起樓,還可以用作農耕。於是邱志雄遍尋良方,2008年他參觀一個有機農場,但發現該農場非常骯髒,「原來有機唔代表安全」。
其後他又深入美加、瑞士、澳紐、日韓及內地等26個地方,參觀逾190個農場;甚至入股澳洲及內地有機農場,「唔係人哋點會教你?」
種植有機菜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而真正令他鍾情的,是在英國接觸到的水耕法,不沾泥土,主要靠水種植,做到無毒、無病菌、有營養;而且每畝農產是傳統土耕的10倍,生長期可縮短至30至40天。
推自創品牌
掌握了種植方法後,接下來要大展拳腳,始終都是香港好。香港92%蔬菜來自內地,但邱志雄認為內地菜質素無保證,所謂有機「都唔係有機」,用了化肥和殺蟲藥;外國運來的「飛機有機菜」也價錢貴,碳足迹多,不環保。於是,他回港自設水耕農場種菜。
目前,他已成功種出白菜、菜心、芥蘭、西蘭花、紅葉生菜等。他最近更為有機水耕菜自創品牌,註冊商標,短期內會推出預先包裝好的本地菜及沙律菜;預計每50克裝的零售價為10至15元。
邱志雄計劃覓地建立一個大10倍、約50,000平方米的農場,將水耕菜推廣至全港高檔超市發售,「唔係有錢人先可以食靚菜!」。

文章編號: 201211135337669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以上內容、商標和標記屬慧科、相關機構或版權擁有人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使用者提供的任何內容由使用者自行負責,慧科不會對該等內容、版權許可或由此引起的任何損害 / 損失承擔責任。

港聞
V21
12 .   爽報 - since 20110919 

2012-11-13
爽人物

用火山石添加礦物質 種出清甜蔬菜

 
邱志雄種植水耕菜大有心得,他教路不能純用水種植,秘訣是要加幾粒火山石,當中所含的豐富礦物質,令種出的菜有清甜菜味。
有機不等於健康
傳統的植物栽培方法是將植物種子或幼苗栽植於泥土中,但是所謂水耕種植即利用水直接種植植物,在嚴格的環境控制下毋須使用農藥,而且栽培環境沒有土壤及病蟲害污染作物,因此水耕種植又稱為清潔蔬菜。
邱志雄最初將菜苗直接放在海綿上,純用水種植,發現「菜冇菜味」;於是鑽研當中奧秘,發現火山石含豐富礦物質,不但適合種菜,即使不加任何肥料,種出的菜也有清甜菜味。除了火山石,邱志雄也會因應水質來補充不足的礦物質。
市面上有機菜比普通菜至少貴兩成,但有機卻不等於健康。邱志雄說,「呢幾年個個只會問啲菜係唔係有機,其實啲人明唔明食緊乜?」
他說,蔬菜是否健康,只需看兩個元素:「有冇重金屬?有冇殺蟲水?」又指曾見證有機農場本身無問題,卻受隔籬農田連累,令有機菜的重金屬超標,建議市民不要盲目相信有機產品。

文章編號: 201211135337609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以上內容、商標和標記屬慧科、相關機構或版權擁有人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使用者提供的任何內容由使用者自行負責,慧科不會對該等內容、版權許可或由此引起的任何損害 / 損失承擔責任。

港聞
A10
13 .   蘋果日報 

2012-11-13

精英回流做農夫 水耕「三無」靚菜 標榜即摘即食 註冊商標

 
【本報訊】年輕有為的加拿大香港移民第二代James,放棄年薪千萬的公司醫生工作,特地回港種菜,用水耕方式,標榜無農藥、無化肥、無重金屬,可以即摘即食;短短半年,已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並正覓地將農場擴大10倍,期望售價下降,大型超市都有得賣,「唔係有錢人先可以食靚菜!」
記者:廖婉薇
現年35歲的James邱志雄,父母是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他在加拿大出生、長大,19歲已大學畢業,後來自己成立商業顧問公司,專治大企業生意上的「奇難雜症」,年薪近千萬元。
06年起,他開始接觸農地,原因是一些日韓地產商收購了農地,要求James「醫好塊爛地」,萬一政府不批准建樓,還可用作農耕。
08年James心知自己喜歡農業,又參觀了一個非常骯髒的有機農場,惡心得連菜都不想吃,「原來有機唔代表安全!」自此,他全情投入學種菜,深入美加、瑞士、澳紐、日韓及內地等26個地方,參觀逾190個具規模的農場,甚至入股澳洲及內地有機農場,「唔係人哋點會教你?」
農產量是土耕10倍
不過,真正令James鍾情的,是在英國接觸到的水耕法,不沾泥土,主要靠水種植,真正可以做到無毒、無病菌、有營養,而且每畝農產,是傳統土耕的10倍,生長期可縮短至30至40天。
商機──他隨即想到。香港92%蔬菜來自內地,但內地菜質素無保證,他見過所謂有機「都唔係有機」,而是用了化肥和殺蟲藥;外國運來的「飛機有機菜」價錢貴,碳足迹多,不環保;自設水耕農場種菜便宜過飛機運輸,市民又可到農場參觀,「真正知道自己食緊乜!」
今年5月,James與拍檔在元朗開的水耕農場開張,佔地5,300平方米,投資880萬元;農場設置了溫棚,棚頂密封透光,阻擋酸雨,棚四邊圍了防蟲網,並開風扇保持空氣流通;棚內共擺放64張水耕枱,每天有2張枱、即350公斤的菜出街;由播種、栽培、出貨至清潔,全由六人包辦。
他現已成功種出白菜、菜心、芥蘭、西蘭花、紅葉生菜、沙律菜等,收成穩定;即使颳十號風球,溫棚和蔬菜都絲毫無損,可以依時交貨。「啲人唔肯投身農業,係因為風險太高,計唔掂條數。」James憑公司醫生的技能來種菜,統統「有數得計」。現時不少五星級酒店及部份超市都有向他要貨。
可降至接近批發價
最近他註冊了自創品牌Babyleaf有機水耕菜的商標,短期內會推出預先包裝好的本地菜及沙律菜,50克裝零售估計為10至15元。他正在覓地建一個約五萬平方米的農場,將水耕菜推廣至全港高檔超市;售價也有望由現時的有機菜水平,下降至本地批發價。
文章編號: 201211130060328
返回主菜單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以上內容、商標和標記屬慧科、相關機構或版權擁有人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使用者提供的任何內容由使用者自行負責,慧科不會對該等內容、版權許可或由此引起的任何損害 / 損失承擔責任。

務農有得賺

務農有得賺
我覺得,踏入馬年,香港農民的運氣好像不大好。
還未過年,禽流感殺到,雞農手停口停二十一天;上星期,又突然天寒地凍雨紛紛,輪到菜農叫苦連天,也沒有人統計過這幾天有多少本地菜活活凍死。
聽天由命,自古以來就是農夫的宿命。
殺蟲藥、基因改造,這個年代,對付得了個天,還得面對一籃子問題:安全食品、農地、政策、地產商……早兩天新界東北用地諮詢剛完結,很多人憂慮農地面積將因新發展規劃而大幅萎縮,一去不返。
苟延殘喘多時的香港農業,真的沒救了?創辦全港產量最多水耕農場的邱志雄(James),從前是個時薪萬元的企業管理顧問,最擅長在一盤生意中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一潭死水、千瘡百孔,他卻往往危中見機。幾年前,他投資過千萬,在新界做水耕,每天出菜數千棵,賣點是安全健康,棵棵靚仔好味,認為農業是一盤有得做的生意。
他看着剛開始種菜的溫棚說,預計回本期是兩年,「Agriculture is a dying industry? I don't think so.」文陳嘉文圖胡景禧
不入農場焉得秘訣?
一整個星期,冷雨紛紛,好不容易天色明朗一點,James 說帶我看他的菜田。可是見面當天,我第一眼看見他,還以為認錯了人。他穿著綠色迷彩褲,架起Ray-Ban 墨鏡,頭上頂着冷帽,雖然皮膚也黝黑,但這個口中滿是半鹹淡廣東話的竹升仔,怎看也不像個農夫。
「你可以說我是個農夫,但我也是個生意人。」父母是香港人,早年移民,James 在加拿大土生土長,二○○七年才回來香港定居。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資優生,求學時期不斷跳班,十九歲就拿了碩士學位。畢業後,他一直從事企業管理顧問,專門替不同企業分析風險、如何在業界中生存。
找他諮詢的,大多都是國際大企業,客戶遍佈全球,James 的收費是每小時六千至八千元。來港前幾年,居無定所,不停在不同城巿穿梭往來,沒有家,只住酒店。直至有一年,有個客戶想投資農業,他聘用James,要他在一年時間裏研究農業究竟如何運作,上至農業公司如何賺錢,下至農夫如何種田。
「我跟他說這不大可行,怎會有公司把商業秘密告訴陌生人?他的回覆是,給我一年時間,還有﹃幾乎沒上限的budget﹄。」最後,他用了兩年時間,入股世界各地與農業有關的企業,「菜田、魚場、蝦場、雞場、番茄公司、粟米公司、種子、肥料, 總之關事的都不放過」。成為有影響力的股東,他不但看到運作模式、收支帳目,也明正言順地落田觀摩、與專家鑽研耕種方法。「無上限budget 研究」對於年薪只及他幾個巴仙的我來說,這個近乎瘋狂的研究方法,是無法想像的超現實。他這天重提的時候,也依然覺得匪夷所思,但這單生意卻無意中啟發他事業上的轉捩點。James 這兩年見識到農業的整體,從大架構到細節,然後看到當中存在的問題、農民面對的困境。
「我去了過百個農場。事實上,農夫大多只能維持生計,而無法賺錢。賺錢的是農業公司、貿易公司、運輸公司、認證公司。可是農夫才是最辛苦的,負債是他們,承受風險的都是他們。」他說,十個農民,六個要借錢,「假設種菜要四十五天,送到超巿賣,超巿六十天後才找數,若你天天有菜出,預鬆一點,你的荷包至少要夠捱一百二十天。而若突然打風落雨、農田有工傷、地主加租,或者超巿不準時付錢,那麼你就瀕臨破產了,只有去借錢。而即使超巿的錢收回了,那也只夠用來冚數」。
原來誤會了農夫!
未專注研究農業以前,James 對農夫的看法, 與一般普通人無異,「就是種嘢畀我哋食嘅人, 低技術、低學歷,僅此而已」。現在回看,那完全是一個誤解,「他們是我見過最辛勤的人!」在牛奶公司,奶農半夜三時就起牀工作;在蝦場, 才知道原來養蝦讓人很厭惡,「由一條蝦毛,養成我們吃的那種體積,你無法想像,池底有幾多脫出來的蝦殼和蝦糞,牠們吃的飼料, 九成要變成排泄物」。而且, 農夫擁有的知識原來不可輕視,「我們還在說要拿樣本去測試泥土酸鹼度、肥料是否均衡,他們卻一眼就望得出」。世界上成功又人道的農業例子沒多少,是因為這是一門廣而深的學問,「你要懂得生物學、化學、物理、工程、金融……它不是一門學科,根本是一整個大學」。他好想幫農民,為農業出一分力,「我不這樣認為。香港的本地農產品,只夠應付兩巴仙需求,這是很危險的。萬一香港停電七日,進口會全面停滯,真的食都無得食」。
農業是「一整個大學」在香港搞農業,要做到不止養活農夫,還能夠賺錢,他覺得是有方法的。他把種菜看成一盤生意,把存在的風險分析拆解,對症下藥。
「為什麼農業公司常有藉口說業績不好? 因為他們實際上要同個天鬥。」所謂的天, 究竟是什麼?水、泥土,對植物為何重要?James的水耕師父,是澳洲第三代農民,讀過大學,研究耕作用的水。他從植物究竟需要什麼開始啟發James,「種菜,要泥土、雨水、太陽。為什麼需要泥土?因為泥土有礦物質,下雨的時候,水落到泥土,把礦物質溶解,植物的根部,吸水時就把礦物質一併吸收。所以重要的是水和礦物質,而不是泥土和雨。而太陽呢?因為有陽光,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製造生長所需要的養分。」那麼,肥料呢?「很久以前,人類耕作時,泥土沒有污染,又有豐富礦物質,水質也好,根本不用肥料來種植。後來要肥料,是因為整個生態改變了,要補足土壤的礦物質。」
一個格子種一棵菜
理解農作物如何生長,他就逐一把問題拆解。香港的土壤不好,「翻起香港的泥土,已好久沒見過有蚯蚓了。土地不是無得救,但要花很多錢和時間,消毒、調整酸鹼,還有好多」。
James在農地上,搭建一個個面積有兩畝大的溫棚,裏面的菜,不在地上種,而在桌上,「把種植離開土地」。而雨水,太多會水浸,太少變旱災,而且也有酸雨,「我們無法控制雨,但可以控制水」。James 溫棚裏的所謂桌,其實是一列一列長長的水槽,槽上的架,鑽有一個個空格,一個空格放一棵菜。槽的一端有水箱,大約每兩小時開水掣一次,「我們做的是,把水質重新調控」。針對不同菜種需要的礦物質,把水箱中的水加入或減少礦物質的比例。他說,這種耕種方法很環保,「水槽中的水是循環的;溫棚的物料,透光也透風,沒用到太多電。唯一是水揼,所以水槽是微微傾斜的,只需要把水揼到高的一端,水自然在水槽中向低的另一端流」。毋須農藥,因為處於溫棚中、離開了泥土,沒有鳥害與蟲害,菜可以即摘即吃——James沒說錯,菜味濃,還很甜美。放眼望去,每棵菜都是同一種綠、同一體積,茁壯成長。
離地種植礦物水灌溉除了控制品質,James也盡用土地空間,把產量提到最高。他說,菜苗與成形的菜用不同的槽,菜苗需要的空間小,空格密集一點。待菜苗稍為長高,把健康的搬到大槽,不健康的就丟掉。不諳做生意的我,對於眼前排列整齊的羅馬生菜和乾淨潔白的溫棚,實在看得有點目瞪口呆。
「這樣子有數得計,一粒種子,一個空格;一張桌,過千棵菜。」但為什麼要把苗搬來搬去、多一重工序?
「在地上種菜的話,假設收成期是四十五天,農夫一播種,每粒種子,不論健康與否,它佔的地方,一佔就佔足四十五天,一年最多有八至九次收成。我這裏的幼芽桌可以放得很密集,是一般桌的六倍。到有菜苗才搬,在大桌只要再放三十天就能收成,一年可以收割十二次。」他即場示範在他的菜場裏,什麼叫收割——拿起一棵標準的生菜,不用刀,不用摘,沒混有泥土的雪白的根部還在滴水,他把菜連根放進透明膠袋,「有根有水,放在雪櫃五天七天不是問題,因為它還未死」。
種什麼吃什麼
二○○九年,James 開始租下第一塊農地,現在共有三塊,分別種植西式的沙律菜、中式的白菜菜心, 和番茄青椒。
「我們生產量很高,每天有幾千棵菜推出巿場,送到地舖、餐廳、有機店。」他站在剛開發的西式沙律菜場前說,最重要是回本期不長,「我的預算是兩年」。
大量生產、有價有巿不再是問題,然而這不代表障礙已經掃清、前景一片光明。在香港,還有被投機者囤積隨時賣走的土地,還有巿民其實搞不清的食物安全認證系統,還有不怎麼鼓勵發展的農業政策。
「若政府真是支援的話,沒道理要農業交稅, 外國不是這樣,連大陸也不是。農地也不應該要我們自己找。」種田日曬雨淋,利潤少,農民不被尊重,這個年代已好少人想投身農業。即使有人想,最普遍遇到的問題是租不到農田,租到的,又怕才開始播種,地主就收地起樓。James 是穩當的生意人,在香港租來三塊地,簽約前早查清楚地主的資料,「當然不可以單信地契上的名字,那些可以是影子」。而他也不是未試過遇上問題,「原來農地也要收陀地」。他入鄉隨俗,不過不是照例付錢,而是走了一趟,拜訪村長,「我跟他說,村長,你看我,竹升仔一個,來這裏諗住耕吓田、種吓菜㗎咋」。結果,James 宴請村長吃了一頓盆菜, 言談甚歡,就這樣解決了。
James 說,他最希望解決的問題, 和實際上眼前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食物的安全問題。
「我好想我們吃進肚的,都是安全健康的。我去過太多農場, 知道外面的食物有幾污染。一定要改變。」所以潮流興有機,但有機認證是什麼?
「很多人搞不清,究竟是有機種植, 抑或是講究用有機種子、有機肥料?」而James 認為,即使獲得認證,也未必就說明那些農作物安全。他試過去一個在內地的菜田,「沒用農藥,菜看上去好靚,但驗出來有重金屬。是泥土有污染」。香港本地農產品,只佔巿場兩巴仙,其餘全靠進口,當中絕大部分來自內地。他認為,要算得上安全,首先要有透明度,「巿場上的農作物,即使有標籤寫明來自昆明、佛光、上海,但你知不知道上海有多大?要搵那個農場,搵都有排搵,根本無法追蹤」。
「請你來農場找我」說到底,消費者要有種尋根究柢的意識,「你要自己親身看。你上次去農場,是什麼時候?在農場直接買菜呢?試過未?你平日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James 想做到的是,帶消費者接觸農夫,「我想給你地址來我的農場。周末有時間的話,請直接來揀菜;沒時間的話,到我的地舖,或者稍後再開發網上直銷,讓消費者起碼知道, 菜是在這裏種,我們有驗證,驗的範疇,比『有機』的要求還要多」。

金融才俊變身水耕農夫 空中種菜

2012-05-25
近年有機農場如雨後春筍,只要打「有機」標籤,消費者就捧金錢去買。但金融才俊邱志雄(James),卻偏信不過這種栽種模式,幾年前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學做農夫,用兩年時間遊走世界各地農場,四年前斥巨資在元朗築起農場,引入嶄新種植法「空中水耕」,以溫棚水耕系統,配合「離地」種植方式,以精密計算控制農作物生長、成本和產量,建造全港首個空中水耕模式的「蔬菜工廠」,開拓他的「農業王國」。

        在香港種菜,難題一大堆。除天氣濕熱,空氣污染嚴重,不利農作物生長,最大問題是寸金尺土,農作物利潤少,隨時十分耕耘一分收穫。不過,James以數百萬元積蓄,在元朗自設三千多呎的「空中水耕」農場,農作物移至「生長」上離地栽種以防蟲,並準確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注入混有火山石的肥料水種植,農場猶如一座小型工廠,每棵菜的質量有數得計,保證質素之餘,亦方便控制成本。

        這個「空中水耕」農場試驗四年多,近年才上軌道,現時除向超市、酒店及餐廳出售蔬菜,最近更有學校主動邀請James為一班中學生開班教學,「現正逐步試種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種菜是第一步,最終希望種植穀、小麥等糧食,並建立一種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模式,透過確立生產標準,在精密計算下,在香港都可種出各地的農作物,並以合理價錢出售,令有機食品不再是有錢人才吃,令務農亦不再是必然蝕本的生意,慢慢更多人走我這條路。」

        讀金融出身的他,幾年前放棄在美國任職土地投資管理顧問,花兩年時間到外國農場落手落腳做農夫,「當你到四十幾歲,發現身邊愈愈多朋友生Cancer死,就開始明白天然食品重要。」曾經有個英國人問James,蘋果只需陽光同水就可以生長,但比有幾十種化學物質包裝食物貴,何解?「後來,我明白佢之所以貴,係因為天然食品無人做,而愈少人做,就證明呢行愈有得做!」他認為做農夫開心,耕耘有實質收穫,相反做金融多少是騙人,錢隨時就不見了。

        蝕本當交學費

        即使到今日,James仍堅持每日凌晨起到農場收菜及發貨,強迫自己每天閱讀五十篇與農業相關的文章。他曾膽粗粗在荃灣一間工廠試驗種菇,結果蝕本離場,「做農夫預會辛苦,蝕本就當交學費。」事實上,在他農場工作的五名員工,都是高學歷「農夫」,有本身是IT技術員等。

        James又指,現時有機食品受吹捧,但其實欠監管,市民只以價錢評估菜的質素,「貴就以為有機,但我對市面有機種植無信心,所以決心用新方式。」未來,他更計劃進一步把「空中水耕」推進亞洲其他城市,包括內地。

        記者 麥凱淇 攝影 蘇正謙
lettuce in hydroponic system_JPG
水耕是一種種植的方法。不用泥土,植物種在水中,所需養份來自"營養液"。上星期明報星期日生活刊登一篇名為生活達人:務農有得賺”的訪問,受訪者為一名水耕農夫,他向讀者吹噓水耕蔬菜的各種好處,重點:食水耕菜保證安全。
受訪者正確地指出,中國內地的土地和水源嚴重污染,而我們的食物多從內地進口,因此香港人的食物安全正受到威脅。有何對策?這位水耕農夫告訴你食水耕菜就可以避開這些威脅。因為水耕菜“離地種植,礦物水灌溉”, 遠離污染。他沒有告訴你,也不想你知道的是:水耕這種種植方法其實加劇了我們的食物安全問題。想知道箇中因由,我們首先要檢視一下水耕種植系統所需礦物的來源。
植物生長需要十七種元素,當中三種元素來自空氣和水,其餘的元素則來自泥土或肥料。 水耕種植用的所謂“營養液”,其實是化肥,來自礦場或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人工製成,過程中耗費大量能源。水耕種植使用的化肥包括:
採礦對環境的損害極大,根據澳洲政府統計局的網頁,採礦對環境造成的惡果包括:重金屬污染泥土、採礦過程所用的化學品污染水源和土壤侵蝕等。 因此,水耕用化肥,化肥來自開礦,開礦導致泥土和水源污染,然後水耕種植助你避開泥土和水源污染。
與水耕種植相比,有機耕種依靠生物(而非化學)過程獲取有機肥料。有機肥料來自經分解的動物糞便、廚餘、骨粉、花生膚等。泥土裏面的微生物幫助植物吸收泥土裏面的微量元素肥料。有機耕種模仿大自然的良性循環:利用養份的循環生產出更多食物。 
水耕種植創造出另一種“良性”循環~ 一個包保你“務農有得賺”的循環。我們越支持水耕種植,水耕菜買得越多,化肥用的越多,礦開得越多,泥土水源越污染,我們就更加需要食水耕菜以求自保。 “安全好味,生意滔滔”!

團體質疑水耕種植不環保

港聞 2015-01-04
00:00
繼續探訪農業政策系列。政府在諮詢文件中,推介水耕等的方法現代化,可以做到可持續發展,但有關注團體引述數據,質疑水耕比一般的農種方法釋放更多碳,並不環保。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讀過。大家對耕種的這種印象,是時候要改變一下。政府在新發表的農業政策諮詢,建議推廣水耕,而非傳統在泥地上耕種,又推介天台種植,以及多用溫室。
但研究農業發展的本土研究社成員劉海龍質疑政府的講法誤導。他引用研究數據,指用水耕法種一棵生菜,比常規農場,碳排放多出接近13倍,質疑是否真做到政府所講的可持續發展。
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課程主任陳竟明(圖)亦指,政府推介的方式不一定適合香港。陳竟明表示,水耕和天台種植,近年在外國的大城市的確很流行,但需要政府修改建築條例等去配合,質疑特區政府會否有足夠的支持。

有機水耕的疑惑

http://producegreen.org.hk/en122.htm

很快就到農曆新年,大節當前,大家都在準備團年、開年飯的菜式時,數位朋友不約而同來電查詢水耕菜是否有機。他們都是通過媒體報導,知道現時香港有人開始生產水耕菜,卻見報導中稱生產出來的是「有機菜」,因而有疑惑。其實,可能當中有誤會吧,水耕不一定就是有機! 

水耕
這裡說的有機,就是一般中小學教科書內介紹的那種避免施用人工合成農藥和肥料的種植方法。「水耕」(hydroponic)一般指用水攜帶養份讓植物生長的無土種植系統,當中的營養液是化學合成物,這種水耕當然不是有機的了。 

發芽菜
但「水耕」這個名詞有時又被擴大到連發芽菜都包含在內。如果發芽菜只用水的話,那是有機的。不過,國內早已有「毒豆菜」、「問題芽菜」等化學品污染事故出現,當中牽涉廣泛的化學藥物,如尿素、獸藥、速長劑、增粗劑、防腐劑、漂白劑、抗生素、無根粉等等(第 83 期綠田園電子通訊有介紹),亦有國內網頁介紹無公害綠色芽菜的栽培技術,包含施用五、六種化學藥物的,相信這可能已經成為國內生產芽菜的標準方法了。這類芽菜,與「有機」沾不上邊。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發出一套名為「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技術,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玉米秸、鋸未、菇渣、爐渣等)作為基質,採用有機固態肥(如無害化雞糞等)取代化學營養液,作為肥料來源,符合「綠色食品」的施肥標準。但由於仍然會添加適量的無機肥料,及將化學物品混和到基質上,故此,仍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有機,即使他們系統的名字上加入了「有機」二字。 

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
(aquaponic)是水產養殖(aquaculture)和水耕(hydroponics)的結合。簡而言之,是利用富含養分的養魚水來種植植物,再利用植物和固定植物的介質來過濾水,避免水質惡化。這是一種十分可持續的系統,不過,有部分這些系統,仍會添加若干化學養份以補充植物所需,故此,是否有機,還要再看清楚。 

香港的水耕
以上最接近有機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及「魚菜共生」系統,成敗關鍵就在能否對有機物作無害化處理。在媒體最近對本地水耕場的介紹中,都完全無提及此點;如果是「魚菜共生」更無理由不介紹他們養的魚,要賣的嘛!故此,相信他們都是使用化學營養液的水耕,即並非有機了。 

有機認證
由於水耕菜不用泥土種植,與有機理念不相符(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所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標準(行內稱為標準的標準),以及生物互動農耕的標準(行內稱為比有機更有機)內,都不容許水耕種植。即是說,即使是完全不添加化學物料的魚菜共生系統,只要菜是不用泥土生產的,都不能通過認證系統取得有機認證,只有當菜是種在地上的,再用養魚水灌溉,才可取得認證。 

我們友會有機農友會亦對事件發出聲明

以下是一些有關有機水耕菜的媒體報導:
2013 年 1 月 19 日,蘋果日報〈漁農美食嘉年華 sell 港產 有機工廠菜面世 魚菜共生夠環保〉 
2013 年 1 月 19 日,東方日報〈漁農美食迎春嘉年華 推水耕產品〉
2012 年 11 月 13 日,爽報〈爽人物:棄年入千萬務農 一寸水耕一寸心〉